進入“十二五”,我國塑料加工業的產值年均增速由,我國塑料加工業的產值年均增速由“十一五”期間的期間的20.1%,回落到,回落到10%左右,進入中速發展的理性時期。形成這一局面的客觀因素有很多:國際大環境拖累,也不乏國內經濟發展步伐放緩的影響。而從產業自身來講,超高速發展帶來的產能結構性過剩也削弱了行業持續高增長的后勁。左右,進入中速發展的理性時期。形成這一局面的客觀因素有很多:國際大環境拖累,也不乏國內經濟發展步伐放緩的影響。而從產業自身來講,超高速發展帶來的產能結構性過剩也削弱了行業持續高增長的后勁。
在這種嚴酷的形勢下,越來越多的軟包裝凹印企業已經開始意識到,企業必須真正花心思了解商品對軟包裝的真正需求、必須進行包裝的結構調整、必須進行轉型升級,才能有提升的空間。而在綠色環保的背景下,軟包裝凹印企業從傳統的加工商向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轉變,更是軟包裝凹印行業面臨的歷史機遇。
軟包裝凹印行業面臨的困境及發展機遇
1.低碳、環保與節能減排
包裝印刷行業是我國大氣污染防治的重點行業之一,每年的VOC排放總量約600萬噸。軟包裝凹印行業有機廢氣的排放不僅導致可再生資源的浪費,同時也加劇了環境污染。過去的一年,針對嚴重的霧霾現象,國家及地方相關部門陸續頒布了多項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政策措施。
與此同時,一些國際化的終端企業也相繼制定了可持續包裝策略,對包裝材料供應商在低碳方面的要求越來越多。碳足跡已成為當今最熱門的話題,一些國際化客戶有可能要求軟包裝凹印企業提供生產包裝產品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等數據。同時國際上碳足跡、碳標簽等制度也對國內軟包裝凹印企業的發展形成了巨大的壓力。
因此,低碳、環保和節能減排已經不是趨勢和前景,而是軟包裝凹印企業必須面對的現實。
2.衛生安全與健康問題
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斷進步,人類對食品安全更加重視,對食品包裝的安全控制力度逐步加大,對包裝材料的衛生和功能安全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包裝材料的防護功能范圍也逐步擴大。例如,很多客戶要求包裝材料供應商提供由權威部門出具的包裝材料生物安全性和化學穩定性證明。目前,隨著人們對軟包裝安全、健康的要求迅速提高,倡導綠色包裝、呼喚環保安全的包裝材料和工藝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強烈訴求。
3.成本壓力
軟包裝凹印企業的主要原輔材料塑料樹脂、塑料薄膜、油墨、膠黏劑、溶劑等均屬于石油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并一直處于高位運行。
近年來,軟包裝凹印行業的工資水平大幅提升,勞動力成本的快速上升將進一步壓縮小型軟包裝凹印企業的生存空間。80后、90后已經成為軟包裝凹印行業的重要力量,而軟包裝凹印行業作業環境相對較差、收入相對較低、對操作人員的責任心要求較高,對一些年輕人的吸引力相對較弱,直接導致行業骨干流失、人員無序流動,給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帶來困難。
4.終端企業集中度越來越高、越來越強勢
進入中國市場的國際跨國公司憑借雄厚的資本實力和先進的營銷手段,占領了較大的市場份額。這些跨國公司在軟包裝供應商的選擇上也傾向于選擇其在國際市場上的合作伙伴,這給國內的外資軟包裝凹印企業帶來了機遇。
隨著終端市場行業集中度的日益提高,國內市場食品、日化、農資等行業內企業的兼并和聯合正逐漸造就一批較大規模的包裝企業。
進入微利時代,由于食品、藥品、日化等行業競爭激烈,為降低成本,增強產品競爭力,這些終端企業每年通過招標等形式要求其供應商(包括軟包裝凹印企業)不斷降低產品價格,特別是一些規模大、品牌好的合資、外資企業,每年都要對其供應商作考核評估,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價格下降一定幅度的要求,軟包裝凹印企業如不能滿足其要求,很可能會面臨丟失客戶的“險境”。
5.同業競爭不斷加劇
我國軟包裝凹印市場中,中小企業占據絕大多數,因產品技術性不高或雷同,競爭非常激烈,眾企業主往往會把焦點集中于降低成本,而忽略了技術創新以及產品的衛生要求。
所有這些不斷出現的外部因素將加大軟包裝凹印企業的成本負擔并使其利潤降至最低(除非其掌握獨特的加工工藝)。軟包裝凹印企業要想求得生存和發展的機會,就必須走技術創新之路,機會市場的利潤遠遠大于從競爭市場所得的利潤。
當“十二五”即將成為歷史,“十三五”正向我們走來時,我國塑料加工業又將呈現一種怎樣的發展態勢?
塑料產業“十三五”發展方式的轉變,不僅有來自下游市場快速增長、靈活多樣的需求提供的外部動力,同時,由新興互聯網信息技術引發的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也從根本上撼動了塑料加工業原有的產業基礎、市場格局和加工體系。行業內部的生產結構、組織結構,必須跟上傳統制造業向現代制造業轉型的節拍才能生存發展下去。
錢桂敬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浪潮正在形成,德國“工業4.0”戰略和美國重振制造業行動計劃都取得了顯著效果,這在給我國塑料加工業帶來不小壓力的同時,也給行業下一步發展帶來啟發?!?
以美國為例,其重振制造業計劃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數據顯示,2013年,美國制造業占GDP的比重達13.9%,較2009年上升2個百分點;制造業對GDP增幅的貢獻率2013年提高到44%,高于同期服務業的貢獻率;2013年美國制造業出口額比2009年增長了49%。同樣,德國的“工業 4.0”戰略,也使它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先聲奪人,以互聯網和物聯網為核心的智能制造,大幅提升了傳統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
顯而易見,來自發達國家制造業的新模式,加上新興經濟體資源、勞動力成本競爭優勢的逐步體現,引發了世界制造業格局的大調整和再布局,也給我國塑料加工業帶來不小的挑戰。有業內人士表示,按照德國的標準,我國的塑料加工企業有的連2.0時代還沒有達到,一小部分企業還停留在手動勞動階段,有些企業已到了3.0時代,但離真正的4.0時代還相差較遠。
今后,大批量、通用型產品的銷量會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貼近消費者需求的個性化、高端化、小批量、定制化的產品快速增長,塑料加工業中特色鮮明、技術含量高、實施高端化戰略的小企業數量將會快速增加。
而新興加工技術的興起,也給塑料加工業開辟了新的發展空間。以3D打印技術為例,3D打印更適合一些小規模制造產品,尤其是高端定制化的高附加值產品。特別是在醫學、珠寶行業、模具設計等領域,3D打印應用的范圍會越來越廣?!斑@項技術的優勢在于很容易制造出形狀復雜的物品而不增加成本,可實現產品多樣化,且一體化成型無須組裝,在個性化服務方面的優勢突出,將是大規模塑料制品生產的重要補充?!鄙钲谝晃粡氖?D打印業務的技術人員告訴記者。
2015年,我國政府提出中國制造2025,目的就是要順應“互聯網 ”的發展趨勢,實現制造業升級。行動計劃以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為主線,重點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天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新材料、生物醫藥及高性能醫療器械、農業機械裝備十大領域。
結合到塑料加工業,錢桂敬認為,必須大力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實現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是塑料加工業“十三五”的重要任務,行業要以此來引領創新發展。在有條件的重點行業,要推進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促進研發設計社會化、生產制造智能化、生產組織網絡化、產品服務個性化,確保在新的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中跟上節拍。